Business Management
企业管理

如何面对五花八门的企业管理课程


有关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课程五花八门、种类繁多,有花费较少的看的(如:书、影碟、网上视频)和听的(如:MP3),也有花费较多的参与型的(如:听课受训、拓展训练),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形式,不在“多”,重在“精”,在于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。


并不是花钱的课程就一定效果好,不花钱的课程效果就不好,关键在于如何理解、消化和吸收,如何与企业实际有机运作,如何鼓舞大家的士气,如何让员工突破自我,如何提升领导力,如何提高执行力,如何增强团队凝聚力,如何提高整体绩效,如何构建企业文化和良性的企业氛围,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并最终转化为企业赢利能力的持续提高、屡创新高。也就是说,“学习”的效果,最终是要以企业赢利能力的明显提升作为衡量标准了。如果书看了不少,课程听了很多,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,但企业赢利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,就说明“学习”与“实效”之间还存在诸多脱节,说明这个理论与实践的“转化”过程有问题,而这个“转化”的问题不在下属身上,而在于领导者的身上。


学习时不要只是干听,不要只拿脑子记,一定要记笔记。学习后一定要用心总结,一定要落实在文字上、书面上。总结不是把老师讲的内容照搬下来就完了,那还不如把讲课录下来、拍下来更“原汁原味”。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,由心而发、有感而写,而且只记录那些真正触动自己的想法,不要泛泛地记录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。


同样的课程,不同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,这和学习者的年龄、阅历、素质、学识、教养、心态、职务、地位……等有很大关系。可以说,课程没有好坏,讲师没有好坏,只是学习者的感受各自不同。某次课程学习后感觉很好,只能说明这个课程更适合这个学习者,或者说学习者能够听懂和理解所讲的内容,课程和学习者之间“不谋而合”,并无法证明这个课程和讲师就真的很好。某次课程学习后感觉平平,并不能证明这个课程和讲师讲得不好,只能说明这个课程并不适合这个学习者,或者说学习者无法听懂和理解所讲的内容,课程和学习者之间还没有形成啮合点。